如今在现实生活和网络上都传播着一个特别的概念:“巨婴”问题。
所谓“巨婴”问题,实际上指的是一个人他的躯体虽然随着时间而长大,可是他的某些心理状态与人格发展依旧还像是一个孩子,停留在幼稚的状态。
那么在我国,“巨婴”问题为何愈演愈烈,其背后与中国传统式的教育和观念息息相关!
来自苏格兰的小说家,詹姆斯·马修·巴利曾撰写过一篇名为《彼得潘》的长篇小说。
讲述的是有一个名叫彼得潘顽皮男孩,他永远都不想长大。于是他跟着他的小伙伴们飞到永无岛上,在那里自由地飞翔、自由地生活,快乐地冒险。
而在现实生活当中,也有不少人在某些方面总是表现出了像故事中彼得潘一样的不成熟和孩子气。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看,实际上这种现象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甚至说每个人的身上可能都有着不同程度、不同要素的某些没长大的地方。
比如说,小时候最喜欢吃的菜,长大了以后依旧会不断地吃那个菜,他的兴趣爱好没有因为年纪增长而发生改变。
然而当问题发展较严重,多种情绪上幼稚行为影响了融入社会正常生活的话则会被当为“巨婴”。
人格发展的过程当中包含有大量的影响要素:一个人从母亲的肚子中降生来到了这个世界开始起,每一天、每一个月、每一年...他的心理都在跟随着身体一同发育成长。
恰恰在这个时候,大多数遵循中国传统式的父母常常只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和智力发育,进而只关注学习成绩、是否能够考入名校、获得一个好的职位等等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却忽视了孩子的人格发展与心理的发育,这也间接地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巨婴”泛滥。
华佑医院的汪卫东教授曾接触过一位30岁的男性患者,他的心理发育表现得十分不成熟:无法正常地处理人际关系、对父母表现出强烈地依恋、依赖性人格缺乏独立意识的成长。
在这样的影响下,他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甚至从没牵过女孩的手。日常生活中市场需要父亲来为他处理麻烦,工作中也只能做些呆板固定的事项...他的“巨婴”问题最终发展为了依赖性人格导致的严重抑郁症。
华佑医院中医心理科通过采用低阻抗意念治疗,为他导入了一系列人格再发展的情景,令其能够得以摆脱依恋,走出抑郁的困境。
其实,每一个人都应该掌握自我成长、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这样才能完善自己的心理健康,让自己的未来生活得更好!